导读
装配式建筑实施的表现形式是,在工厂进行部品部件(构件)预制、生产,现场装配形成建筑整体。但是,装配式建筑绝不仅仅是预制化装配化,而是以装配式建筑的方式来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传统建筑业借鉴制造业的重大变革和产业转型。目前认识上容易陷入下面的的误区。
一、是预制化装配化,还是建筑工业化?
目前普遍存在的做法,实际上是主体结构切分预制、现场组装的思路,把本来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转移到工厂。于是,把个性化设计的单体工程强行切分进行工厂预制,事实上变成了工厂化的“预制化工程”,而非“预制化构件”,偏离了结构部件模数化、标准化的初衷。诚然,有些是认识误区使然,也有一些,是企业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应对强制性预制率要求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这个问题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尤为突出。“预制化工程”问题,导致工艺成本和物流成本巨大,工程造价远高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甚至高于大家潜意识中普遍认为价格高昂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
另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剪力墙装配也并不一定是技术先进的方向。比如日本,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淘汰了板式结构的预制混凝土体系,仅剩下预制混凝土框架体系。
目前的装配式建筑推进过程中,用装配率指标来衡量建筑工业化水平。很多的政府规定和激励政策都是针对预制混凝土制订的。导致的普遍认识是,实现了混凝土的预制和装配,等同现浇混凝土,似乎就实现了建筑工业化。从项目来看,目前大部分都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加上装配化,依旧是粗放的管理,很多是为了装配化而装配化。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业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到位,还停留在以往单一的工业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
建筑工业化是一整套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装配式建筑只是其中的一种建造形式和载体,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单纯意义上将建筑工业化理解为装配化,再将装配化理解为预制混凝土,太过狭隘。
二、是墙体埋设管线,还是管线分离SI体系?
目前我国在推行的装配式建筑中,大量沿用传统建筑中在结构和墙体中埋设管线的做法。事实上,由于管线与结构、墙体的寿命不同,给建筑全寿命期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从国外引进的管线分离SI体系的理念和做法应推广应用。所谓SI体系,是支撑体S(Skeleton)和填充体I(Infill)相分离的建筑体系(主要是住宅)。支撑体是指建筑的骨架,但并不等同于国内所说的主体结构,还包括外围护和公共管井等可保持长久不变的部分,强调耐久性;填充体是指填充进支撑体的部分,包括内装和内部设备管线等,强调灵活性与适应性。
SI体系从三方面着手实现建筑长寿化:一是支撑体、设备管线、内装部品三者完全分离,避免传统内装在墙体和楼板内埋设管线的做法;二是让主体结构更耐久,进行耐久性优化设计;三是实现套内空间灵活可变,具有较高的适应性。SI体系在提高主体结构和内装部品性能、设备管线维护更新、套内空间灵活可变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可保证住宅在70 年到100年的使用寿命当中能够较为便捷地进行内装改造与部品更换,从而达到提高住宅品质,延长住宅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垃圾,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
装配式建筑实施的表现形式是,在工厂进行部品部件(构件)预制、生产,现场装配形成建筑整体。但是,装配式建筑绝不仅仅是预制化装配化,而是以装配式建筑的方式来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传统建筑业借鉴制造业的重大变革和产业转型。目前认识上容易陷入下面的的误区。
目前普遍存在的做法,实际上是主体结构切分预制、现场组装的思路,把本来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转移到工厂。于是,把个性化设计的单体工程强行切分进行工厂预制,事实上变成了工厂化的“预制化工程”,而非“预制化构件”,偏离了结构部件模数化、标准化的初衷。诚然,有些是认识误区使然,也有一些,是企业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应对强制性预制率要求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这个问题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尤为突出。“预制化工程”问题,导致工艺成本和物流成本巨大,工程造价远高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甚至高于大家潜意识中普遍认为价格高昂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
另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剪力墙装配也并不一定是技术先进的方向。比如日本,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淘汰了板式结构的预制混凝土体系,仅剩下预制混凝土框架体系。
目前的装配式建筑推进过程中,用装配率指标来衡量建筑工业化水平。很多的政府规定和激励政策都是针对预制混凝土制订的。导致的普遍认识是,实现了混凝土的预制和装配,等同现浇混凝土,似乎就实现了建筑工业化。从项目来看,目前大部分都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加上装配化,依旧是粗放的管理,很多是为了装配化而装配化。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业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到位,还停留在以往单一的工业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
建筑工业化是一整套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装配式建筑只是其中的一种建造形式和载体,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单纯意义上将建筑工业化理解为装配化,再将装配化理解为预制混凝土,太过狭隘。
二、是墙体埋设管线,还是管线分离SI体系?
目前我国在推行的装配式建筑中,大量沿用传统建筑中在结构和墙体中埋设管线的做法。事实上,由于管线与结构、墙体的寿命不同,给建筑全寿命期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从国外引进的管线分离SI体系的理念和做法应推广应用。所谓SI体系,是支撑体S(Skeleton)和填充体I(Infill)相分离的建筑体系(主要是住宅)。支撑体是指建筑的骨架,但并不等同于国内所说的主体结构,还包括外围护和公共管井等可保持长久不变的部分,强调耐久性;填充体是指填充进支撑体的部分,包括内装和内部设备管线等,强调灵活性与适应性。
SI体系从三方面着手实现建筑长寿化:一是支撑体、设备管线、内装部品三者完全分离,避免传统内装在墙体和楼板内埋设管线的做法;二是让主体结构更耐久,进行耐久性优化设计;三是实现套内空间灵活可变,具有较高的适应性。SI体系在提高主体结构和内装部品性能、设备管线维护更新、套内空间灵活可变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可保证住宅在70 年到100年的使用寿命当中能够较为便捷地进行内装改造与部品更换,从而达到提高住宅品质,延长住宅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垃圾,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
SI技术体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建筑工业化的通用体系与发展方向。结构墙体的埋管埋线,是国外经过实践已被淘汰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SI技术体系构建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通用体系至关重要。
上一篇
BIM技术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2017.12.13
下一篇
“BIM+互联网”将颠覆传统建筑行业
2017.12.08